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路径,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学院通过构建“属地浸润”的价值观塑造模式、“就地取材”的知识转化模式和“在地赋能”的能力提升模式,将思政育人、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有机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构建“属地浸润”的价值观塑造模式
学院将思政育人与地方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根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廉政场域”同向同行的育人理念。一是充分整合嘉兴市“红船精神”的红色教育资源,深度挖掘海宁市“潮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体系。创新开发“红船精神+”系列课程思政活动,将思政教育课堂拓展至海宁市轨道交通等实践场景。连续8年面向大一新生开设“思政第一课”,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与感染力。二是系统打造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现专业、课程、对象全覆盖,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重点建设11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打造60门示范课程,立项40项教学改革项目,编纂优秀教学案例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辐射带动学院课程思政水平整体提升。三是结合财经院校特点,强化学生廉洁意识与职业道德,开拓廉洁教育场域。学院依托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地域特色,打造许梿纪念馆等教育场馆,成为“廉潮杯”全国廉洁文创作品设计大赛举办地,营造了崇廉尚洁的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就地取材”的知识转化模式
学院推动课程育人与地方社会资源深度融合,一体化建设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教材+案例”体系。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产业+”“数智+”相关课程,将企业实际案例与管理经验融入课堂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累计建设应用型课程18门,形成动态更新的课程资源库。二是编写多部产教融合应用型教材,将行业动态与实践经验纳入其中,增强教学的实用性与前瞻性,累计建设应用型教材及新形态教材28本,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三是依托模块化课程教学、创意设计与毕业设计等环节,与当地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开发实践教学案例库20项,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学院通过将地方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构建“在地赋能”的能力提升模式
学院将实践育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多维课堂实践育人协同联动机制。一是在“第一课堂”贯通“社会调查(大一)—专业实践(大二)—专业综合实训(大三)—毕业实习(大四)”的递进式专业实践教学链,开展以海宁市“百村调查”“百企调查”为特色的社会调查以及项目制专业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引入真实项目,设计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案与评价模式,精准对接地方需求。二是在“第二课堂”组织“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例如,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组织学生赴海宁市检察部门开展未成年人朋辈帮扶与普法宣传;财税学院学生赴海宁市税务部门实习,担任“税务体验师”,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三是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联动,构建“省—市—区—镇”四级联动的创业孵化生态,形成覆盖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及长安镇的多层次众创空间网络。以专创融合实践模式搭建起“理论教学—课程实训—基地孵化—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支持体系。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探索构建因地制宜的人才培养特色,开辟教育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进一步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在创新中寻求突破,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奋力书写新时代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崭新篇章。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院长 童志锋)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4/02/content_144746_18402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