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老师上课幽默风趣”“希望增加课外实训和课堂讨论”“增加课外知识,多给学生一些课外学习建议”“能在课堂上增加小组讨论环节,加强学生之间交流。”
近日从学院教务管理部面向全校学生的课堂教学调查问卷统计来看,学生开放问题的调查词频显示:学生喜欢的大学课堂教学是互动、交流、关注。而学生反感的课堂教学集中问题是死板、照本宣科。其中“授课教师喜欢自己的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定期和学生交流、介绍课外学习资源”这些都成为大学课堂上的渴求。80.7%的学生喜欢上实验课,62.98%的学生表示实验课更有意思。
课堂,是什么?《辞源》如此定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含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
立足品质与能力提升 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
大学课堂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品质和能力?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定位。经过集思广益,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形成一个共识,课堂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理解能力、发现能力、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教师与学生更应该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为了学,指导学,服务于学。
学院教务管理部部长刘中文提出“大学课堂的品质应该跟大学培养怎样的大学生紧密结合起来。东方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我们推崇大学课堂的“菜刀理论”,刀背是基本素质,刀刃是基本能力包括(说、写、行为习惯、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刀柄则是素质和能力的运用。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结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根据课程特点,减少知识灌输部分,增加学生思考、分析、判断的比例。课堂外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开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训练类教学活动,这样能使得刀锋更锋利,刀背更有力,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牵住课堂教学“牛鼻子” 学院领导实践出真知
互联网的应用正在极大冲击着千百年行成的课堂传递模式。知识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已经穿透了大学的“围墙”。课程公开让大学教育更加开放,让传播知识更加迅速便捷。
当今大学课堂教法和学法的改变,使得大学教师的功能已经到了由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转变。照本宣科的教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学生更希望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课堂知识参与实践。
学院院长黄董良是全国模范教师,已有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不管行政工作多么繁忙,每学期课表上都固定有他的课。关于课堂教学改革,黄院长认为这是必然的,也是急迫的。他说:“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科技进步、互联网、数字媒体的发展,大学课堂已经不再是一支笔、一个黑板,一组PPT。除了教授知识,更要做到讨论交流和实践操作。”在黄老师的《中级财务会计》课堂上特别注重建立对话式的课堂,他鼓励学生在课后广泛查阅资料,对所授内容提出歧义,曾经因为学生对专业术语的一个疑问,黄老师花了两天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跟学生探讨最精准的解释。黄院长说:“好课堂除了知识点的学习,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打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学院党委书记沃健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基础会计》负责人,其教学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在沃老师的《基础会计》课中会计知识总能跟有趣的生活常识结合起来,通过零花钱来讲借贷关系,一双鞋子来讲折旧,学生的理财来讲会计报表,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融汇贯通便于理解。沃老师想方设法把课程目标和东方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贯穿。会计专业大一学生徐骋远是沃健老师课堂上的学生。他说:“沃老师的课堂跟我们互动很多,在上课的过程中会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课堂延伸知识很多,在学习基础会计知识的同时,还让我们对这一职业产生了更具体的概念,使得我们对未来的学习更有目标。”在大部分学生眼里,沃老师属于既严格又有爱的老师,对于课堂纪律他非常严格一丝不苟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对于学生提问他则非常有爱心和耐心又不失幽默和风趣。
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冯睿,已有讲授《数据结构》课程20多年的经验。她的课堂改革重点是组织学生团队合作项目。其中有个项目是设计校园导游图,学生为了完成这个程序,使用地图工具、手机测量软件把近千亩校园的角角落落都丈量了一遍,在完成这个程序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校园很多小景点以及富有人文气息的篆刻。在完成项目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在团队根据个人特点来分工、掌握时间进度、合作中互相磨合成熟,在答辩中学习演讲配合,整个过程让学生从专业学习到实践操作,从课堂内学习到课外延伸,从知识学习到方法学习多方面得到了锻炼,在开放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寻找多种方式方法解决问题,而冯老师也在过程中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学院副院长王金安教授、博士,是《管理学》课程的主要授课老师。《管理学》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管理学中理论色彩浓厚,同时又有实践应用。在他的办公桌上,我们看到了厚厚一叠学生作业上密密麻麻的评语。原来为了上好《管理学》这门课,王老师将自己多年出入地方企业、上市公司的素材积累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案例分析。在他的课堂上每学期都有5-6次会选择各类企业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课后学生们还要围绕主题写总结感想,而每一次学生的作业王老师都会细心的批阅和答复。
主动学习巧寻发力点 站好讲台教师很关键
老师们思考着,大学课堂教学怎样从知识点的学习更多地转化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怎样帮助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大学课堂的魅力更应该是思想的激荡和碰撞、人际的交流和沟通。
金融与经贸分院名誉院长陈中放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金融市场与工具》课堂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欢。他说:“因为在各个金融行业都工作过,所以我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感受到真实的金融市场,学生毕业以后出去应该怎样做,做好后大概会是什么样,会遇到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我的课堂会围绕这个来进行,学生觉得非常有用。”
陈庆仙老师的微积分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面向经管专业文理兼收的学生,她推崇课堂“慢生活”,即慢慢讲,讲一点就带着学生练一点,讲讲停停让学生在慢中有专注收获更多,在她的课堂上很强调学生的“现场体验感”,促使学生有效的思考数学以及体验这样的思考。
青年教师沈逸群担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课》教学,在课堂上她运用兴趣驱动法使得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我每个学期都会从学生的角度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每天我都会听广播,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沈逸群说。
而该校人文与艺术分院的《综合专业实训》课更是改革的一个缩影。在他们推行的“双跨”模式—“学生跨专业实训,导师跨专业指导”综合专业实训中,文学、广告、室内、平面的师生们跨专业合作,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项目。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和心仪的导师。从坐班签到、外出调研、实地勘测到约见甲方,把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运用出来。人文与艺术分院院长陆芸说:“《综合专业实训》实现的是“从专业到职业,学生到员工”,每一位学生都要亲自实践。实训的成果,最后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通过真真正正的“工作”,来锻炼学生的工作岗位胜任能力。”
完善机制促加速发展 个人与学院同频共振
学院师生经过这些年的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智慧、情感和积极行为探索着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要长期坚定不移地做好课堂教学改革,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从长远来看,学院要建立起能更好地激发教师教学热情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由教师指导的课堂外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不断丰富的实验教学条件,引导学生更多地开展创业创新项目。也要为教师们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使教师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把课程教学目标与学院人才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了行动和变化。在校园里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科学研究,近两年学院课堂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已有23项。学院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定期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分享会,希望改变在大学校园里教师一讲到底的“一言堂”现象,变学生被动学习、参与性差、师生之间交往对话少的大学课堂氛围为“互动交流、增加兴趣、联系实际、增强能力”的大学课堂。教师之间的研讨、教学团队的合作,也为学生作着示范,2014年学生院级课题立项60余项。
大学课堂教学的反思,也促使我们加快脚步尽快建立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导向和标准体系,形成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兼具实践能力的教学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