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广角 >> 正文

《海宁日报》:东方学院两学生参与创作反腐微电影 这段独特的经历让他们更加了解海宁 想留在这里工作

时间:2018-02-02来源:海宁日报


■记者 朱晓迪 通讯员 梁恩媛

这几天,由海宁市纪委(监委)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分院合作完成的节日纪律教育微电影三部曲正在紧张剪辑中。这三部由东方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分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梁恩媛、李达主创剧本并参与拍摄的微电影已于1月中旬正式杀青,预计将在春节前播出。

查资料听案例

主动了解“反腐”内涵

2017年11月,市纪委(监委)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开始接洽反腐微电影相关事宜,经过挑选,李达和梁恩媛成了剧本创作的候选人。每次确定主题之后,由他们二人分别写出一个剧本,由市纪委挑选之后,确定使用哪个剧本。

此次微电影的内容是由市纪委提供主题,梁恩媛和李达负责围绕“反腐倡廉,隐形四风”进行创作。“一开始,真的对反腐没有太多概念。”梁恩媛和李达纷纷表示,在刚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他们脑袋中就想起了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但反腐到底是什么,两个人都没有系统的概念。经过市纪委工作人员的科普,他俩才对反腐有了进一步认识。为了让剧本更生动,他俩虚心跟市纪委工作人员求教,从他们那里了解了不少案例,有了切身的体会。

反腐微电影的呈现,基调应该是怎么样的?为了让剧本更像样,梁恩媛和李达先学习了中央台拍摄的反腐微电影题材,有了概念之后,才开始创作。

出师不利,梁恩媛精心写就的第一个剧本,就被“毙”了。梁恩媛的第一个剧本,题目叫《潘朵拉的盒子》,以一位喜爱古玩的官员入手,描写了官员犹豫纠结之后及时回头,没有收受别人送的价值不菲的鎏金盒子,情感表达很细腻。“为了这个剧本,我还专门查了《史记》,把古玩写成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留下来的。”但最终,因为与海宁的现状不够贴合,这个剧本没有入选。

受挫之后,梁恩媛明白了,这跟他们文学课上天马行空创作剧本不一样,还得接地气,让剧本真正有价值。之后,她和李达创作剧本的时候,考虑了更多海宁的实际情况,每个剧本至少修改三遍以上,写出了细腻丰满的人物。

最终敲定的三个剧本,分别是反映酒驾违纪的《一念之间》,反映赌博的《陷阱》,反映隐形四风问题的《农家里的豪餐》,角色人物涉及基层干部、公职人员、党员干部等。

精益求精

电影拍摄经历让他们从实践中成长

“录音准备、摄像师准备、一场一镜一次,开始!”这句话是在片场能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了。1月中旬,剧本完成后,梁恩媛和李达开始协助微电影的拍摄。

本次微电影的演员均来自机关党员干部,通过层层的面试,选拔出合适的角色演员,拍摄的团队分别由杭州一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文传分院的学生和老师组成。在现场,执行导演、现场制片、摄影师、场记、录音、导演、灯光师、美术、化妆师等悉数到位,地灯、补光灯、三脚架、航拍、摇臂、反光板、弯轨直轨等一应俱全。这样专业的场面,让梁恩媛和李达对于微电影拍摄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我们主要负责做场记、打板还有协助现场制片。”梁恩媛说,拍摄的时候,需要他们全程都集中注意力,很考验自己的综合能力,很多工作都要眼疾手快、见缝插针。

作为初次接触电影拍摄的新手,李达觉得学到最多的是工作态度。电影拍摄其实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几分钟的画面,背后是几百G的素材。在取景时,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工作,有时会因为灯光不合适而重拍,有时因为演员语气不到位而重拍,有时因为一个杯子摆放不恰当而重拍。这些旁人看起来细枝末节的地方,专业老师们也绝不轻视,一定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完成取景。在整个过程中,专业老师们的“态度”一直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微电影,熬夜工作至凌晨两三点是不可少的,为了在夜晚创造白天的光影,工作人员连一个小黑影都不能放过。

因为拍摄重新认识海宁

他们想留在这里工作

为期三天的拍摄,杀青于1月18日的凌晨两点,除了专业的摄像师和灯光团队外,许多演员和学生都是第一次参与微电影拍摄。

“看到电影杀青的时候,虽然很疲惫,但真的很有成就感。”梁恩媛说,《人民的名义》作者周梅森说过,在反腐这个宏大的时代主题面前,文学不能缺席。虽然只是完成了微电影的剧本创作,但她和李达都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经验,也借此机会重新认识了海宁。

到海宁上大学三年,来自绍兴的梁恩媛和来自云南的李达还没有到过海宁市区,因为学校在长安镇(高新区),所以他们对海宁的印象只是学校周边这块区域。借由拍摄的机会,他们在南关厢看到了海宁灯彩,喜欢上了海宁这座城市。“我们觉得海宁环境不错,而且发展也挺快的,毕业之后能留下来就最好啦!”梁恩媛说。

上一篇:《青年时报》参与学校增多,招生人数增加,报考条件放宽
下一篇:《海宁日报》54岁大学宿管阿姨告诉你“梦想何时启程都不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