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芳璐
今年是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建院20周年、迁建海宁10周年,为了加快应用型本科试点示范建设目标,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制定了《全面推进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1)》。该行动围绕实现应用型本科试点示范建设目标,制定了12个专项计划,为加快学院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内涵建设,逐步形成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
达五大愿景:
1.更自觉的自主合作型学习方式:构建精品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混合教学课程等“互联网+学习资源”推动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相结合,鼓励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更丰富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110门应用型课程;每个应用型专业的课程设置1/2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与行业企业对接,有企业合作参与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达到50%以上。
3.更全面的多样化专业修读体系:建设转专业制度、课程体系结构、辅修微专业、国际项目学习、行业学院共建专业和虚拟班、“1+X”证书试点。
4.更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创新、创意、创业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与实践教学体系。
5.更智能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更智能的课表安排选课安排和实践教学安排成绩与学分管理等。
两个“示范”目标:
1.将学院建设成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示范高校;
2.经管类人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全省示范。
三个标志性成果:
1.省级及以上一流应用型专业和一流应用型课程、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省级仿真实训中心、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新形态教材等标志性成果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2.“经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体系基本成熟,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牢固确立;
3.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持续保持省同类院校前列,本科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促四大转变:
1.以教为主向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转变;
2.以专业教育为主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转变;
3.以课堂教育为主向第一、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转变;
4.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转变。
一个总目标
本科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十二个行动计划
(一)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计划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
加强思政课教师、思政辅导员队伍建设。
实施“课程思政”重点培育,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格局。
(二)学生个性化发展计划
实施弹性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自主规划学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
完善专业辅修政策,鼓励分院开设微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制定和完善实践创新学分认定及转换办法,鼓励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创业实践获得创新实践类学分。
拓展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开发国际交流学习项目,建立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机制。
(三)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实施师德师风和本科教学业绩考核的一票否决制。
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发展,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思政教师队伍。
加大对高层次教学成果奖励力度,制定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奖励办法,持续推进实施教学卓越奖、教学名师奖、青年教学标兵等评选活动。
每年选派优秀专任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赴境内外进行教学业务与管理培训。
(四)应用型专业内涵建设计划
根据学院专业布局凝练应用型学科方向。
建立跨学院、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建成2-3个在省内有较好声誉的专业群,一批专业纳入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
鼓励优势特色专业积极参加教育部专业认证和国际认证。
探索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业办学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深度,建设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平台,共建专业联合培养。
(五)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
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四个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
改革和优化课程内容,到2021年,按照重点课程的标准建设27个专业核心课程群、5个系列实验实训课程群,建设与改造110门应用型课程。
鼓励校企合作共建应用型课程、实践实训课程和应用型教材。
(六)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计划
提高小班化授课比例,到2021年小班化教学比例不低于70%。
鼓励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引入和推广使用智慧教学工具,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增加企业师资全程教学、校企师资协同教学的课程比例。
立项建设线上课程题库资源,支持课堂测试、线上考试,鼓励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七)“互联网+教学”建设计划
推进学院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省一流本科专业、省优势特色专业的在线开放课程开设率不低于20%,其他专业不低于10%。
鼓励跨校共建优质在线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鼓励和支持校企共建专业实践课程,争取到2021年,建设完成3-5门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院级精品在线课程。
培育院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建设新形态院级教材30门,省级以上教材8-10门。
(八)实践教学提升计划
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课程项目与生产和管理实践“三对接”的思路,开展实践教学建设,到2021年,建设院级实践实训课程20-30门。
支持现有企业仿真实训平台与金融实训平台的整合升级,逐步实现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专业覆盖率100%。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于实习单位、社会实践和行业企业等应用项目的比例达到85%。
(九)行业学院内涵建设及产教融合推进计划
做实做强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出台学院产教融合建设指导性意见。
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办学长效机制:“基于平台共建共赢的融合模式、基于行业学院或研究院的‘校政企协’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基于‘真实项目’的综合专业实践/实训模式”三种协同育人模式。
引入社会资源,支持特色班、订单班和试验班等办学创新模式。
加强与海宁地方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的校企合作工作,共同开发与建设产教融合项目或平台。
(十)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计划
完善“点、线、面”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课程建设。
深化“一院一赛”,每年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项目比例提高至40%以上。
探索和完善“3+1”创业精英班培养模式,建立高层次创新创业导师库。
以海宁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为平台,力争三年内成为省级众创空间。
(十一)质量文化建设计划
形成定期评估、动态实时监测和专项督导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全院本科专业和必修课开展定期校级评估;课堂教学实现实时质量监控;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上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不低于40%。
建立和完善“二级督导三级听课”制度。
创新督导委工作机制,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
(十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保障计划
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经费保障。加大本科教育投入,实现经费的持续增长,确保经费落实到位。建立“财力、物力、人力、精力”教学优先保障制度。
强化责任考核。将本科教育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管理,与工作考核评价、绩效奖励挂钩,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原文链接:http://hnrb.hnxw.net/hnrb/html/2019-11/09/content_10522_1851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