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晚海宁市副市长朱祥华应邀来我院开展了以“发现海宁”为主题的讲座,向我院师生讲述海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受到了到场300多名师生们的热烈欢迎。这是我院科技服务部举办的走进海宁—海宁市领导系列讲座第三场,讲座由学院副院长冯睿主持。

学院副院长冯睿在讲座开始前向朱市长致了欢迎词,冯院长简单回顾了学院自文华校区搬迁长安校区的各个历程,并指出长安新校区建设及其启动运行整个过程无不倾注了海宁市各界领导的大量心血和精力,借此冯院长代表学院感谢关心支持和帮助东方学院建设的海宁市各界领导。并提出学院要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就要融入当地经济社会,正所谓“相知才能相爱”。希望在场师生都能认真聆听,悉心感悟今天这场讲座。
讲座伊始,朱市长非常感谢到场师生们的捧场,谦虚地表示自己此次讲座的目的是在与同学们交流和互动中共同进步,能让同学们更真实地了解到海宁独特的魅力。朱市长从海宁人文、海宁地理环境、海宁经济、海宁农村和城市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眼中的海宁。

谈到海宁人文,朱市长主要从海宁人和海宁文化两方面入手。朱市长认为海宁人具有文人的典雅、商人的精明、名人的自信、哲人的理性。海宁人自信却不自负,且海宁方言中反映了海宁人的气质和特征。同时,海宁有小上海之称,海宁人不仅打扮得体、时尚,并且海宁人头脑精明,思维缜密,很有理性,对经济反映能力比较强,善于把握商机,善于经商。而且海宁人不排斥、不排外,很开放,对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朱市长还说海宁正是因为当地文化底蕴厚,才会出了像王国维、徐志摩、金庸等等一大批的名人,正所谓“到西安不小心踩到文物,到海宁不小心很可能踩到名人。”朱市长以三个“既又”归纳了海宁的三大文化特征:既柔美又带有一点雄健、既依附又相对独立;既平静又有瞬间的激浪。
朱市长还重点向大家介绍了海宁的三大文化特点: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 ,其中灯文化是艺术加工艺,真正的海宁灯彩,全手工制作,工艺非常精湛、细腻、灵巧,体现了海宁传统文化的韵味;潮文化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千百年来,天下奇观海宁潮倾倒了无数的仁人志士,纷纷留下了珍贵的墨宝。而海宁出名人也成了大家公认的事实。
谈到海宁地理环境,朱市长表示海宁区域位置优越,沿江靠海,平原水网,略有山林,资源禀赋,决定了海宁文化的形成。朱市长用“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皮革之都、旅游之地”这五句话来形容海宁的经济。。
谈到海宁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朱市长说海宁的城市气质是小巧玲珑、曲径通幽,具有文人的气息。海宁农村的气质是朴实醇厚,小中见大,具有自然的气息和江海的韵味。从城市的变迁看,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发展很快,人口的增长、交通的发展、产业的变化、交往形式的改变。
最后朱市长表示海宁是一个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民风淳朴、颇具特色的地方,有很多东西东方学院等待同学们去发现与感悟,期待与同学们共同发现海宁的灵性与自然,共享海宁的文化之髓、方物之妙、感人之处。
讲座结束后,财税分院党总支书记林香娥总结说,朱市长讲座幽默谦虚的开场让我们领略到了海宁人坦诚开放的姿态;过程中严密的逻辑展示了海宁人的精明理性;讲座内容穿插丰富的古今名人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海宁人的典雅。整场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