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邹建锋□张峰)日前,记者在浙江省海宁市了解到,该市工商联围绕人才工作总体目标,结合当地特点和优势,在产教融合暨校企合作方面精准施策,力争在“校地融合”“国际(中法)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谋求新突破。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是第一所在海宁办学的全日制本科高校,于2010年从杭州迁入海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占地上千亩、师生万余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还获批成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本科高校,并担任浙江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今年该校又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立项。
近年来,海宁市工商联积极与东方学院协商交流,通过开展论坛讲座、企业顶岗实习、举办海宁优秀企业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海宁及海宁企业的了解,吸引更多毕业生留在海宁工作,打造校地合作“新样板”。
双方联合创办了海宁市领导论坛、海宁地方文化论坛、海宁企业家论坛等三个论坛,邀请海宁市相关领导走进学院,全面解读和展望海宁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情况;先后邀请十多位资深文化研究学者来校讲解海宁文化历史、十多位优秀企业家或上市公司董事长举办讲座。
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是一所以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技工院校。2010年被确认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14年8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升格为技师学院。
近年来,海宁市工商联积极推动该校通过中法合作班等途径,有效地支持了当地的招商引智工作。其中,推动法资企业宝捷机电与技师学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企业在吸收技师学院实习生、毕业生的基础上,采用“订单培养”的模式,在中法合作班上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目前,技师学院已与海宁市绝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现有3年制、5年制、6年制三个办学层次,毕业分别可获得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技术职称,累计培养出中、高级技能人才近四万名,成为海宁市乃至嘉兴地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海宁市许村镇是集设计研发、布料生产、成品制造、布料及成品销售、流行趋势发布、电子商务及物流运输于一体的成熟产业链基地,被誉为“全国最大的家纺面料生产基地”。和众多传统优势产业基地一样,许村家纺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急需人才资源的提升。
2018年8月,在海宁市工商联的指导下,海宁市家纺协会、许村镇时尚产业新生代联合会成立“龙渡学堂”,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等形式,提升了家纺企业管理水平。今年,许村镇政府、家纺协会和家纺服装企业决定通过建立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四方合作,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的新路子,培养更多适应许村家纺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
在工商联的助推下,许村镇邀请课程专家和计划培养目标岗位的在岗人员,描述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岗位工作领域及能力要求,形成基于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分析报告,并在此基础上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开发课程。并探索成立“纺织服装技术创新中心(工作室)”作为校企有机联系的平台。
(附原文链接:http://www.cet.com.cn/dfpd/jzz/zj/zj/2335578.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